脊髓外傷性截癱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在日常生活中,常因車輛、體育等原因造成,所以該病無前期癥狀,發病突然,治療困難,一次性致人終生殘疾。目前該病的恢復,仍為世界醫學界研究的重大課題。
截癱部分:
一、什么是截癱? 截癱,又叫下肢不遂,俗稱癱枯。是由脊髓橫貫性病變引起的以下半身運動功能喪失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綜合癥。
二、臨床上截癱主要分哪二類? 根據病變性質的不同,截癱可分為創傷性和炎癥性病變二大類,創傷性的脊髓橫貫性損傷主要由于意外事故引起,炎癥性脊髓橫貫性病變多由脊髓炎,脊髓蛛網膜炎等引起,二者均能引起截癱,另有如脊髓腫瘤,脊髓血管畸形等亦可引起截癱,我院主要治療脊髓外傷性下肢截癱,即本節所述的第一種類型。
三、高位截癱和下肢截癱有何區別? 醫學上一般將第二胸椎以上的脊髓橫貫性病變引起的截癱稱為高位截癱,第三胸椎以下的脊髓損傷所引起的截癱稱為下半身截癱。高位截癱一般都會出現四肢癱瘓,預后多不良,其它如感覺障礙大小便失禁等都和下肢截癱相同。
四、哪些因素可導致截癱? 急性脊髓炎、脊髓蛛網膜炎、脊髓灰質炎、脊柱病變(如脊柱結核、車禍、運動等引起的椎體骨折等)脊髓腫瘤、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等。
五、截癱的發病機理是什么? 要明白截癱的發病機理,首先要清楚神經沖動是如何傳導的,人的大腦皮層是指揮全身肌肉進行隨意運動的*高“司令部”。人的脊髓是把腦與軀體周圍神經聯系起來,使腦和軀體之間具有上傳下達的作用。正常情況下,大腦皮層的運動神經細胞(又叫上運動神經元)不斷發出神經沖動,經運動神經纖維傳到顱神經運動核和脊髓灰質前角的運動神經細胞(又叫下運動神經元),再經周圍神經傳至肌肉細胞,當肌肉細胞接到大腦皮層運動神經的信號時,即收縮,并帶動關節活動,完成各式各樣的動作。
當以上任何一個環節出了毛病,使腦與軀體之間的聯系出現障礙就會發生癱瘓。
六、什么是軟癱和硬癱? 上面提到的上運動神經元和下運動神經元,二者的不同損傷會有不同的臨床表現。上運動神經元受到損傷時,下運動神經元就會因失去上運動神經元的控制,而出現肌肉緊張度增加,這種痙攣性癱瘓叫硬癱,當下運動神經元受到損傷時,上運動神經元的正常沖動就不能中轉到達肌肉,肌肉無神經支配就會發生馳。這種馳緩性癱瘓叫軟癱。
七、脊髓外傷性截癱主要有以下幾個臨床表現:
1、肢體癱瘓:截癱患者*大的痛苦就是肢體癱瘓,生活行動十分不便。判斷癱瘓程度主要看肌力,肌力大小可分0到5級。
0級:完全癱瘓,患者肢體不能進行一點肢體運動;
Ⅰ級:僅見肌肉輕微收縮,但不能牽動關節、肢體運動;
Ⅱ級:肢體能在床上運動,不能抬離床面;
Ⅲ級:肢體能抬離床面,但不能克服外界陰力;
Ⅳ級:患者能抵抗檢查者給予肢體的阻力而主動運動;
Ⅴ級:正常肌力。一般來說,肌力越高肢體癱瘓越輕,肌力越低肢體癱瘓越重。
除肌力外,判斷下肢癱瘓程度還要看患者的步行能力,步行能力分七級:
Ⅰ級:臥床;
Ⅱ級:坐不需支持,但不能站立;
Ⅲ級:自己站立但不能走;
Ⅳ級:有人扶持下可以走;
Ⅴ級:扶杖可獨立行動;
Ⅵ級:獨立行走5米以上;
Ⅶ級:正常行走。
2、二便失禁:截癱患者,脊髓排尿中樞受損,人的尿意不能傳入,大腦對排尿的控制信息不能傳出,于是出現患者自己不感到有尿,而出現不擇時間和地點的排尿。
3、廢用性肌肉萎縮:截癱患者長期臥床,肌肉極少活動,使肌肉的營養和氧的供應明顯減少,久之肌力下降,肌肉體積縮小,而出現肌肉萎縮,同時由于營養的缺乏可伴有皮膚干燥、脫屑等一系列病理癥象。
4、感覺障礙:脊髓損傷后會因為白質內的神經束受損而出現觸壓覺、痛溫覺等皮膚感覺的喪失。
5、褥瘡:又叫壓迫性潰瘍,是截癱患者長期臥床或久坐而不變換體位的極難處理的并發癥。早期可見皮膚局部出現紅腫或水泡,以后變為紫紅色并開始破潰。若不能及時治療,甚者可深達骨骼。其好發于坐骨、骶骨、踝部、大轉子、肩胛、脊背、肘部、腳跟、肱骨頭、腓骨頭、髖、膝、骨盆前緣等。
八、脊髓外傷時應如何正確搬送?>脊髓外傷時應如何正確搬送? 從高空墜下或車禍造成的脊髓外傷患者,在不具備專業人員現場救護時,一定要注意正確的搬運,否則有可能加重脊髓損傷,導致終生截癱。正確的搬運方式為:在原地先使患者的兩下肢伸直,兩上肢也伸直并放在身邊,身體保持原來的位置,不要過屈,也不要過伸,再由2—3人將患者身體從地上搬至擔架或木板上,可應用滾動法,使患者身體整體滾動至木板上,不要使患者的身體扭轉。也可3人用手同時將患者平直托于硬木板上,絕對禁用摟抱式,或一人抬頭一人抬腳的方法。對疑有頸椎損傷的患者,要有專人托頭,使頭頸隨整個身體一同滾動。搬到木板上后,要用砂袋或衣物放在頸的兩側固定。